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文獻資料的來源為何? 各種不同來源的用途又為何?

文獻資料的來源大部份有工具書、期刊、專書和學位論文等四種

一、工具書

工具書又稱為參考書(reference book),是指依據特殊編排方法,以供檢索知識、資料或資訊的書籍;這種書和一般書刊有所不同,具有:1.解答疑難,2.蒐集資料,3.體例特殊,4.部份閱讀,5.內容廣泛,與6.持續編纂等六個特質。工具書又可分成指引性工具書和資料性工具書兩種,主要的指引性工具有索引、摘要和書目三種,主要的資料性工具書則有字典、辭典、年鑑和百科全書等多種。但在文獻探討中,最常使用的工具書首推索引和摘要等兩種。

(一) 索引
索引(index)是檢索文獻資料之出處的主要工具,它將各種文獻資料的出處分門別類彙整成冊。
(二) 摘要
摘要(abstract)是一種編排方式與內容均和索引相似成一樣的工具書,只是「摘要」比「索引」在每篇論文(文獻)之出處下,多了一段對該論文的扼要敘述。就因從「摘要」所查得的論文,可以知悉期內容的梗概,所以「摘要」在查尋資料方面,要比「索引」更具方便性和實用性。

二、期刊

所謂期刊(periodical),是指具備下列四種條件的印刷品:
1.有特定的刊名。
2.有一定的編號順序。
3.連續性出刊,出版間隔在一年以內。
4.內容及編排上具有一定的標準及格式。
  依前述定義,期刊包括報紙和雜誌這兩種印刷品。惟在研究方法上所提及的期刊,大部份是指雜誌而言。

三、專書

專書是指彙整各專門學術領域之知識的書籍,因此專書大都是屬於「次級資料」的文獻,專書在文獻探討上,最具參考價值或查索資料之捷徑的內容,首推專書正文(本文)之後的部份,主要包括附錄、參考書目、專用詞彙及索引。

四、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大學或獨立學院研究所之研究生,對某一學門內之主題進行研究後,所提出之專論性的書面研究報告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試擬出一個研究問題,並據此寫出操作型虛無假設

試擬出一個研究問題,並據此寫出操作型虛無假設

題目:閱覽陳金木教授及班上同學網誌的時間長短與教育研究法的學習成效的關係為何?

操作型虛無假設:不論閱讀時間長短,與教育研究法的期末成績沒有關係。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Tool讀後摘要

行動學習在高等教育方面:利用實證評估一個新的教育工具

m-learning又叫做行動學習,它也是一種新式的學習方式,行動學習是利用可攜帶型的電子運算裝置,例如;PDA、smart phone等類似的手持裝備,本文裡利用了一套程式:HotLava Software,此程式可以製作出在行動裝置上可使用的教材,它製作出來的教材檔案是jar。因此一般的手機若是具備JAVA 的功能,就可以安裝教材進行閱讀。教材也可以發佈布成網頁形式、並在有Windows Mobile 系統的手機、PDA上閱讀。文中讓大學學生做實驗,去對照使用行動學習是否比沒有使用的學生的學習成果來得佳。

第一次出現行動學習的詞彙差不多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在2000年4月 電腦問題和教育,沙普爾斯( 2000 )討論了這項潛在的新設計,個人移動技術可增強終身學習計劃和成人繼續教育的機會。往後幾年也持續有很多學者提出相關理論,因為手幾的普遍,以及各種行動裝置的研發和無線網路的設置,使得行動學習慢慢變成能實地利用且讓人接受的學習方式。

文章的主題是這個實驗是學生在一個社會學概論課程,該課程的學生是一年級的學生,主要的要求是完成一般教學所要得到的成果,學生分成實驗組:利用手機技術,和控制組:沒有利用手機去取得教師給予的資源,兩組學生都能利用那些資源(內容都是相同的,只在於兩組學生使用媒介不同)最後結果發現使用行動學習的學生在期末的成績優於一般學習的學生,但是這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不是全部學生都願意使用這額外的學習方式(例如手機必須設定、手機必須能上網等…)不過能方便的取得學習的資訊是行動學習的最大優點,所以教師如何有效的利用那些行動裝置去進行教學,其實在國外已經是很多高中的老師在嘗試這種教學方法。

未來行動學習還需努力的地方有很多,要讓學生能接受這項學習方式就是硬體的普及,雖然手機在現在的學生中已經算是非常的普遍,但是手機是否能對應行動學習所需的軟體也是個問題,還有PDA,PDA其實是個很好能運用學習的行動裝置,但是在學生之間並不普遍,此外還有政府政策面(例如校園內或社區wifi網路的建置)這些都是現實面的問題,不過以科技的進步,未來利用行動學習的機會是非常大的。

參考網址:這裡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從事研究的目的為何?試申述之。

從事研究的目的為何?試申述之。

研究的目的包括探索(exploration)、描述(description)、預測(prediction)、解釋(explanation)、及行動(action) (Dane,1990)

  (一)探索
  研究的探索目的,旨在確定某種現象是否存在,而不去尋覓其原因,其形式通常是「某事發生了嗎?」探索的主題可能是很單純的,例如:男人是否比女人更容易動怒?假如研究顯示大部份的男人比女人容易動怒,這時我們發現了一個社會現象,而這個社會現象將會引起其他的許多研究,所以探索是研究最根本與最基礎的目的。

  (二)描述
  研究的描述目的,旨在充分地界定、說明,或區別兩種現象之間的差異。描述通常是接續探索而來,即在說明各種已存在或已發生之現象的各種狀況或事實。例如,人啂普查的研究就是典型為描述人口特徵而進行的研究,它所要描述的包括人口結構、人口分布、人口總數,及人口品質等,相同的描述研究可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實施,所以不同時間所蒐集到的描述資料可加以比較,以發現其間的差異與變化。

  (三)預測
  研究的預測目的,旨在驗證或解答數個事象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可協助我們用其他事象來陳述一個事象。例如:我們都知道利用天氣報告的數據,來決定外出穿著的多寡。預測雖可讓我們去推估某個些事象,但是此種推估未必完全正確,有時也會產生誤差。

  (四)解釋
  研究的解釋目的,旨在檢驗兩個或數個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它可用來決定一種解釋(某種因果關係)是否有效,或決定兩個或多個解釋是否會更有效。例如,我們常會探討股市榮枯與房地產推出量的關係,或壓力高低與工作效率之間的因果關係。只要能掌握數個現象間的因果關係,我們就可對某些現象加以控制。

  (五)行動
  研究常可讓我們針對特殊現象去處理某些事情。研究的行動目的,就是經由研究以便解決現實環境中的問題。研究的此種目的,以在教育情境中使用的最為普遍。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Selecting Media for Distance Education讀後摘要

Selecting Media for Distance Education

文章網址:http://www.ericdigests.org/2005-2/media.html


選擇遠距教育的媒介。

看完了這一篇文章之後,對於遠距教學的使用媒介有多一層的了解,在以往都是以為遠距教學一定都是透過電腦,原來在以前就已經有很多使用的例子了,舉例來說;(1)信件的傳遞(2)收音機和電話(3)錄音帶和電視(4)電腦網路的應用。

(1)信件的傳遞主要媒介還是使用書本或是其他的文字教材,時至今日書本仍然還是我們普遍使用的,在自學方面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需要,但是它不像電腦或電視有豐富的視覺效果。
(2)收音機是種同步傳送的媒介,學生們可在不同的地方收聽到相同的內容,透過電話進行會議式的互動,而收音機的教學通常是要伴隨著影印的資料(文字資料)一起使用。
(3)錄音帶的出現連帶的促進收音機和電話的發展,學生們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時間去收聽教材,並且磁帶的發展也使得教學類的廣播節目出現,這種媒介的傳播方式會比較接近最初面對面學習的方式,再伴隨著文字的資料,可以讓學生較有實地上課的感覺。
(4)現在的遠距教學越來越倚賴電腦的技術,但是一般人仍然喜歡用傳統的媒介,但是單向媒介的使用是逐漸減少,除了電話之外,因為單向媒介常常因為郵件傳遞的時間影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


利用電腦做為遠距教學的技術目前仍然一直在開發,但是如何選擇好的附加媒介就很重要了,例如有的系統可能因為程式當初的編寫無法做即時的互動,照成等待時間的浪費,或是軟體或硬體的限制,可能某些課程需要特別的軟體或是硬體部份有要求,這樣也會照成學生的不便,所以如何的彌補可以透過混合式的媒介應用,例如設有視訊式的互動功能、錄音的功能、或是使用上的規定(例如固定時間必須使用線上學習媒介)等…..以達到縮短教師及學生間的距離,並且增加雙方的互動性,最後一個很重要的是考慮到學習者使用的方便性,要了解學習者是否都擁有使用這些媒介的能力和經濟狀況,如何去使用或去創造能夠節省成本並且適合學生學習的媒介是一項挑戰,因為有時候不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卻也能達到教學者的目的。